高教动态(第12期 )

作者: 时间:2016-05-30 点击数:

一、中外大学校长纵论“数字化时代的大学未来”

“未来的大学不是闭门大学,而是要和社会融为一体,要真正成为社会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时需要高度警惕信息化社会给大学带来的严峻挑战。”514日,由西南交通大学主办的中外校长论坛在蓉举行。来自美国、英国、加拿大等中外30多所高校的负责人,聚焦“数字化时代的大学未来”这一主题,围绕社会转型、大学治理和国际合作等诸多领域展开对话,300多名国内外各高校的专家教授参与互动交流。

“由于信息化技术的到来,学校不再是唯一的知识产生地。”西安交通大学校长王树国认为,社会的每个个体都可以很方便地借助信息化平台获取他们想获取的知识,所以出现了多样化的社会知识供给,学校不再是知识供给的唯一个体,这给大学带来了很严峻的挑战。

那么怎样的大学教育和发展才能与现在高速发展的信息技术接轨呢?对此,英国利兹大学校长特使Peter Jimack认为,大学之间国际合作交流必不可少。他说:“现在能够实现这种国际合作,是因为科技的发展和数字化的发展。现在我们可以让学生进行电子资源的分享,他们能够通过网络视频虚拟会议进行交流。如在利兹大学与西南交大的实验室之间就可以实现远程的实时交流。”

西南交通大学校长徐飞说,长期以来,西南交大高度重视学校的数字化建设和发展,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率先开办计算技术专业,建立起我国高校最早的一批计算中心。进入新时期以来,面对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西南交大审时度势,启动实施数字化战略。积极拥抱移动互联网,加入大数据国家产业创新战略,上线慕课课程位居中国高校第一,校园数字化建设已经形成完备的校园网和数据中心架构,有力支撑了学校的管理能力、教学质量、科研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

(《光明日报》2016515日)

二、中国高等教育系统实力位列世界第八

全球高等教育权威QS全球教育集团518日发布“2016年全球高等教育系统实力排名”,中国大陆的高等教育系统实力位列世界第八名,超过位列第九的韩国和第十的日本,亚洲第一。

该排名使用进入世界大学排名的世界一流大学的数量和质量,以及其他关键指标,对不同高等教育系统所处的环境进行综合评估,希望通过综合对比,协助政府出台有效政策,积极促进所在国家和地区高等教育系统的发展。

此次排名是中国大陆过去3年中取得的最好成绩,也是中国大陆高等教育系统实力第一次超过西方经济强国七国集团中的日本和意大利。美国依旧占据首位,英国、德国、法国和荷兰则代表欧洲揽下十强中的四个席位。数据显示,去年,意大利高等教育系统实力全球排名第八,日本第九,中国大陆仅列第十一。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大陆高校在政府财政投入和产出上得分最高,为99.9分,以0.1分的微弱差距惜败于美国,世界排名第二。与去年相比,中国大陆在所有有利于发展高等教育的指标上都有提高,尤其是教育公平一项,比去年提升45%,系统优势一项年增长10%,财政投入年增长1%,顶尖大学年增长0.3%

(光明网2016519)

三、2016大学生就业报告:财务最好法学垫底

近日,麦克思发布了《2016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选取了2015届大学毕业生比例较高的十大专业,从就业率、薪资等方面分析专业差异。

财务管理专业今年拔得头筹,成为就业率最高的专业,而去年(2014届)名列第一的土木工程专业今年只排到第三名,与第一名相差2.7%。法学专业更是连续三年(201320142015)垫底,成为十大专业中就业率最低的专业。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无论是在毕业半年后的工资还是毕业三年后的工资都稳居第一,而就业率排第一的财务管理专业工资水平却不尽如人意,毕业半年后与毕业三年后分别为倒数第一和倒数第二。

艺术设计与国际经济贸易专业成为毕业三年晋升比例最高的专业,均为57%,而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晋升比例最低,仅为47%

在十大专业中,土木工程专业三年内离职率低,更换雇主数少,是最为稳定的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艺术设计专业相对最不稳定。

土木工程与会计学专业与工作的相关度较高,都达到了80%以上。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与工作的相关度只有52%

麦可思对2015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培养质量的跟踪评价,于20163月初完成,回收全国总样本约25万,其中本科生样本约12.3万,高职高专生样本约12.7万。麦可思曾对2012届大学毕业生进行过毕业半年后培养质量的跟踪评价(2013年初完成,回收全国样本约26.2万,其中本科生样本约11.5万,高职高专生样本约14.6万),2015年底对此全国样本进行了三年后的再次跟踪评价,回收全国样本约4.1万例,其中本科生样本约2.2万,高职高专生样本约1.9万。文中十大专业是指2015届大学毕业生比例较高的前十位专业。

(中国新闻网2016517日)

四、北京大学教育供给从“配给式”到“供给侧”

426日,北京大学公布《北京大学本科教育综合改革指导意见》及《北京大学2016年本科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要点(试行)》,改革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坚持以学生成长为中心和“加强基础、促进交叉、尊重选择、卓越教学”的基本理念,着眼于提升学生的教育学习成长体验,一系列创新举措首次亮相,引发舆论关注。

作为“两校一市”教育综合改革的试点高校,北京大学在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整体方案之后,单独发布本科教育综合改革指导意见及实施方案,有哪些深层次的用意?北大教务部部长董志勇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对新近发布的北大本科教育综合改革方案进行了深入解读。

“学生的成长需求是多元化的,这和我们之前配给式的教育供给模式不匹配。所以这次改革可以说是供给侧改革,通过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来重新构建一种资源配置的模式,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最宽厚的基础、创造最丰富的可能性。”董志勇告诉记者,近年来国内外形势的巨大变化,对本科教育改革提出新的挑战。近一年来,国内许多高校纷纷将改革重点放在本科教育上便是印证。

“面对这种情况,北大必须做出改变,不断去发现问题,去改革创新,去回应国家和社会的新的需求。在这种共识下,北大提出以人才培养体系改革为核心,推动北京大学综合改革。”董志勇说,这次北大推进本科教育综合改革指导意见及实施方案,一方面是为了提高学校各职能部门、各院系和全体教师对本科教学的重视,另一方面也是学校希望能够对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做出更加直接和有力的指导,让改革理念落地并加速推进,尽早让学生享受到改革红利。

此前,北京大学校长林建华曾在多个场合通过分析“大学的逻辑”阐明人才培养工作在大学的核心地位,特别是本科教育,是大学社会声誉最重要的部分和影响因素。教学改革、人事制度改革和管理体制改革是北大教育综合改革的三个重要抓手,而本科教学改革无疑是其中的重要方面。

具体到改革的内容设计方面,董志勇表示,这次改革要通过建立和完善“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本科教育体系,来实现“培养引领未来的人”这一人才培养理念。不同于以往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双线并行的培养模式,北京大学着眼于将通识教育理念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本次改革的核心是要调动教师积极性和学生内在潜力。这需要在体制机制上进行设计,只有当学生培养质量和院系生存息息相关,才能让院系、教师发动起来,让最优秀的教师和资源进入本科教育。”董志勇介绍说,具体要通过明确通识教育的目标、改革和重构专业教育模式、推进教学和学习方法的改革、完善资源配置体系四个方面切入。

“这些都不是飘在空中的改革目标,而是要落到实处、一步一步完成的,需要我们在体制机制配套上做大量工作。有些是宏观的,例如为了促进学科交叉,我们要充分发挥学部在教学工作中的作用,最近,北大理学、信息与工程科学、人文三大学部已经完成换届,就是为了更好推动和促进这方面的工作。”董志勇坦言,有些配套是微观层面的,甚至是很细致的工作,具体到某一门课的课程性质在系统里如何设置,都要进行非常细致的讨论,才能保障改革有序进行。

“要构建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的本科教育体系,首先在培养方案上就要体现这一点。”董志勇说,此次本科专业培养方案修订中,专业课程仅占整个培养计划的50%,而学生自主选修部分则占到总学分的20%。“这次培养方案的修订,奠定了后面各项改革的基础,为通识教育、跨学科人才培养、转系转专业、深度学习与荣誉学位等,都开辟了非常大的灵活空间。”

(《中国教育报》2016429)

五、西南财经大学与成都签署共建战略合作协议

519日下午,成都市人民政府与西南财经大学签署《深入推进全面创新改革,共建世界一流大学战略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双方将从开展科技成果“三权”改革实践、健全科技成果转化制度体系、推动高校与本地企业深入合作、推动高校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共建“天府金融产业国际创新中心”、推动建设环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区等六个方面展开合作。

建金融智库,充当“金融第三城”智力引擎

西南财经大学将与成都市人民政府、天府新区管委会合作建立“天府金融产业国际创新中心”,围绕高端金融智库、金融高端人才库、新金融业态研发平台、互联网金融产品孵化平台、金融文化博览中心等“两库两平台一中心”建设,力争成为西部金融中心的核心品牌,打造立足西部、辐射全国、面向国际的高层次金融研究新型智库、金融人才聚集高地、金融创新孵化器和产融结合助推器,成为成都金融第三城建设的智力引擎。

“天府金融产业国际创新中心”将依托西南财经大学优势学科,以联合开发、优势互补、成果共享、风险共担的紧密合作方式,围绕金融学、经济学、管理学、计算机科学等领域,创新体制机制,着力先行先试,建成集互联网金融创新研发、高端智库咨询、金融企业孵化、金融服务创新和高层次人才培养等功能于一体的校院地协同创新发展平台。

组建“一带一路”商学院,培养国际化金融人才

成都将支持西南财经大学打造环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区,承接成果溢出和转化,培育创新创业群落。支持西南财大牵头组建“一带一路”商学院联盟,实施“一带一路”国际化金融人才培养战略。

为进一步发挥西南财经大学人才和智力密集优势,西南财大将与成都市青羊区合作拟建“环西财财经硅谷”,联合打造高校成果转化、产业融合发展的创新创业示范区,为互联网金融与金融产品创新研发、企业孵化、服务与模式创新等提供政策和环境支持。积极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助推成都西部金融中心建设。

西南财经大学校长张宗益表示,力争经过510年的努力,将“环西财财经硅谷”建成中国西部地区最有竞争力的财富管理品牌。“环西财财经硅谷”将集人才库、智库、产业圈和智慧校园为一体,打造立足区域、辐射全国、面向国际的财经硅谷。

这里同时也是小微企业孵化园,将依托环西财财经硅谷人才库、智库、产业园等优势,汇聚多方创新创业资源,做好小微企业的服务和孵化工作,为企业提供各种服务内容,拓宽小微企业信息获得渠道,切实解决小微企业在发展中遇到的各种困难,提高小微企业发展成活率。

开展“三权”改革试点,下放科技成果处置权

双方还将共同开展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的“三权”改革试点,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充分激发创新创业活力。开展科技成果自主权试点,明确高校在科技成果使用中的主体地位。下放科技成果处置权,允许自主决定采取技术转让、许可或作价投资方式开展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活动。扩大科技成果收益权,完善科技成果、知识产权利益分享机制,合理分配投入主体和研发团队的成果收益比例。共同探索科技成果权属混合所有制改革,建立以市场为主要配置方式的产权确权、技术应用和成果交易制度。

(《成都晚报》2016520日)

六、哈尔滨工业大学本硕博可跨学位跨学科选课

近日,哈尔滨工业大学启动本科生和研究生培养方案修订工作,新版培养方案将打通本硕博课程,建立一体化课程体系,实现跨学位、跨学院、跨学科选课。该培养方案将从2016级本科生和2017级研究生起开始实施。 

根据哈尔滨工业大学此次出台的指导意见,本硕博贯通的培养体系将整合全校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建立全校性平台课程,允许学生在本科阶段选择硕士研究生课程作为其个性化发展课程;硕士生可跨学院、跨学科选修本科生专业核心课和专业选修课作为其选修课程,并记入学分;博士研究生可选择硕士研究生的学科核心课作为其学位课程,也可选择其他研究生课程作为其选修课程。

(《中国青年报》2016518)

七、认清“双一流”建设的杪和根

如果把“双一流”建设比作一棵树的话,其杪(生长点)应是一流学科建设,其根(支撑点)应是一流本科教育。

何为世界一流大学,至今仍未有一个被广为接受的定义。但无论如何定义,教授的科研实力和水平要达到一流,无疑都会排在首位。这也是那些被世人公认的世界一流大学,清一色都是研究型大学的原因。因此,要推进“双一流”建设,最重要的也应该是一流学科建设。

自“211工程”和“985工程”实施以来,我国高校在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方面得到了较快发展,在国际上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也应该看到,随着一些“非985”“非211”高校的快速发展,社会上对高校“身份固化”的意见也越来越大。强调在推进“双一流”中突出一流学科建设,就是要避免重复过去的政策偏差。世界一流大学并非所有的学科都是世界一流,已是社会共识;非一流大学的某些学科达到世界一流,也并非不可能。但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往往会对一流大学高看一眼,这就导致潘懋元先生所说的“搭顺风车现象”:学科无论强弱,生在一流大学里,就会得到更多的支持、更好的评价。

强调在推进“双一流”中突出一流学科建设,还有利于让优秀学者找到归属感。越是优秀的学者,越会看重自己在学科领域的贡献,对其所在大学在排行榜上的位置反而不太在乎。潘懋元先生拿自己举例说,当厦门大学副校长时他兼任高教所所长,不当副校长时还当着所长,快八十岁都不想放手,因为学科是学者最为依赖的身份。这同时也在提醒高校,在推进一流学科建设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学科发展的可持续性。砸重金从别的高校“买”一个学科来,过分依赖老院士、名教授而不加强后备队伍建设,都不是建设世界一流学科的好路子。

在推进“双一流”建设的过程中,我们还应避免重蹈发达国家所走过的弯路。在世界一流大学最多的美国,“重建本科教育”近年越来越得到重视。尽管大多数美国一流大学都声称重视本科教育,但教授热衷于科研项目、学生本科四年见不到名教授的面等,在美国很多学校都不同程度存在。美国高校“重建本科教育”另一现实原因是,其经费来源很大部分来自校友的捐赠,本科生对母校的忠诚程度又远高于研究生,忽视本科教育无疑会让这些大学自断世界一流的后路。遗憾的是,我国不少高校尚未建成世界一流大学时就已患上“美国病”,而且病得不轻。

大学区别于其他科研机构最根本的特征,在于本科生教育。在衡量世界一流大学的各项指标里,一流的本科教育无疑是基础性的、根本性的指标。这些年在加强本科教学方面,国家和高校出台了种种规定,如教学与科研一视同仁、名教授要上本科讲台等等,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往往会流于形式。一位大学教务处长说得好:省市领导来校考察第一句话就是问科研贡献,学校党委常委会很少专题讨论教学问题,大学教授们怎么会重视本科教学呢?没有教授们的重视,怎么会有一流本科教育呢?

认清杪和根的同时,我们还应注意到另一种现象:从部属大学到地方本科,大家都在热情拥抱“双一流”。似乎不和“双一流”挂上钩,这所大学就会被时代所抛弃,这所大学的校长就是没有理想抱负和责任担当,这就有点过了。

(《中国教育报》201659日)

八、用相互反思的方式洞见教学深意——探上海财经大学苏格拉底教学法

“闯关游戏玩过么?就是那种感觉。每当老师点到名字的时候,课堂闯关就开始了。从案例的问题、原则、分析与结论及所有反对意见切入,每回答对一个问题,老师就会将问题深入下一个层次,引导我们找到会与不会的交界点,为下一步学习做好准备。”上海财大学生张静这样描述自己的课堂,苏格拉底式教学法让她和她的同学津津乐道。  

如何更好地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体系?如何充分利用优质的国际资源来提高国际竞争力?上海财经大学以“英美法证书班”为试点,将先进的国际教学理念——苏格拉底式教学方法融入课堂教学,通过严谨的课堂教学设计与教学模式重构,探索和建立国际化人才的教育培养体系。

经过4年的不断改革与深化,上海财大“英美法证书班”的课堂教学已形成一种国际化范式,此种范式并非单纯照搬,而是在其基础上的融会贯通。随着苏格拉底教学法成效的彰显,学校国际商务人才培养班、管理科学与量化信息研究中心人才培养班等不断跟进,培养模式升级转型已成为当前上海财大的现实写照。

思变: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培养何处切入

几年前,一位学生在一次关于教学质量改革的座谈会上谈道:“我选修了一门精品课程,但课堂非常沉闷,选修的同学并不认真对待这门由名师教授的课程。”这些话深深地触动了教务处处长朱红军。他认为,传统教学模式从设计开发到案例选取、手段运用等权威元素凸显,便于教学思想的集中和推行,但随着时代发展,传统课程面临创新力不能持续的困境。如何才能撬动传统教学改革,让教师愿意教、学生愿意学、人才愿意来?朱红军认为必须通过国际化等举措引入创新力量,形成课堂教学创新源泉。  

“中国迫切需要培养一批能够有效服务国家战略发展并通晓国际规则、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与国际竞争的国际化复合型人才。高校要紧紧依托学科优势,坚定不移地推进教学改革,积极开拓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上海财经大学校长樊丽明认为。  

如何推进改革?切入点与突破点放在哪里?上海财大在广泛调研基础上,将目光聚焦到国际化,国际化是上海财经大学创校之初的“天然基因”,将引进优质国际资源与学校财经特色学科建设相结合成为大家的共识。  

以国际化为突破口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就意味着需要打破传统教学体制的束缚,改造传统教学方法,重新塑造师生之间的关系,将新的压力和动力带入传统课堂,围绕加强学生逻辑分析与推理、语言表达等基本能力开展教学活动。上财法学院以“英美法证书班”特色项目为探索之道。  

突破:追问是否是批判性思考的教学核心

为何学生工作后,“课堂学到的知识都还给了老师”成了法学教育真实而无奈的写照?朱红军认为,这是因为国内传统法学教育以强调概念、体系、法条著称,对学生熟练应用规则的能力训练有限而造成的。“英美法证书班”一开始就试图突破这一困境。控制班级规模是第一步,从入校起法学院就根据英语能力高低从大一本科新生中遴选四十人,一年之后保持三十人规模,确保了小班教学。授课教师商舒深有感触:“一开始学生都比较害羞,不点名不发言,但不到一年,积极参加讨论已成良好学风。”  

“案例资料、演示文稿、法典书籍、研读笔记……”每周《英美侵权法》课程开始前,学生袁悦不由自主地进入紧张状态,反复确认上课所需的各类材料,还会买一瓶功能饮料。“真的是对脑力和体力的双重考验,我必须打起万分精神才能应对这90分钟。虽紧张但兴奋,就像备战的士兵终可上战场杀敌。”  

英美侵权法课程是“英美法证书班”项目课程之一。该项目要求学生在本科四年内修满8门课,共22学分的全英文英美普通法基础课程,在教学模式上进行了抗辩式的案例教学探索,更是对西方法学院流行百年的“苏格拉底教学法”的全真演绎。这种模式在教学活动中强调以真实的法律实践为基础,全面贯穿师生互动、学生参与、团队合作和分享回馈。

要想在游戏中闯关成功并非易事,袁悦、张静和班上的其他同学每次课前一周左右,需要登录学校公共课程资源系统下载授课教师上传的精选的原文案例,遵循普遍的英美案例解析方法,进行案例研读。学生需要寻找和标注案例的事实、法律争点、法官思路、法律原则以及结论等,供课上与教师讨论使用。

进入课堂环节,教师作为学习的引导者而非讲述者,根据一定的顺序对于案例的解读进行“苏格拉底式”问答,这种问答循循善诱、环环相扣,学生在教学者的引导下判断个人对于案例的理解方向是否正确,查漏补缺。

上海财经大学法学院副院长胡凌表示:“在英美法证书班课程设计中,首先,坚持教学者的引导性身份。在教学过程中,教学者的主要作用是通过各种方式启迪学生思考,训练其法律思维的养成。其次,坚持学生的学习主体身份。在不断推演的教学过程中促进其积极性和主动性。再其次,强调学习过程而非学习结果。在过程中加强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估,重视学生的思考,并非苛求正确答案,这也是抗辩式教学的重要真谛。”

任何新生事物都伴随着大量探索、试错甚至反复,“英美法证书班”也不例外。比如,在开班之初就有学生因无法适应全英文授课而退班。“学生常常吐槽上这门课太痛苦,”授课教师王缙凌笑道,“我们就是要试图通过不断追问培养学生批判性思考、追根溯源的能力,从而促进思维历程的渐进式提升。别看他们嘴上叫苦,其实不少学生下了课还会给我发邮件或者微信探讨问题、表达意见。”

出新:本土元素中国际化如何重塑

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助理、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法学专家郑少华认为,该项目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培养打通英美法与大陆法体系的比较法人才,这不仅是国际化人才培养方针的外在需要,更是全球化时代法学教育的核心需求。这意味着该项目需要从单一的教学项目逐步扩展到教学模式的经验总结、师资队伍建设、全英文环境塑造等一系列重要问题。

从教学经验来看,法学院的教学团队发现,该项目在确保原文教材、拥有法律博士学位师资的同时,通过一定程度的本土化,可以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例如,教学者应当在教学过程中穿插中国法元素,或者结合中国的具体实践和案例,阐述同样事件下不同法律语境所带来的迥异结果。这当然也代表着“英美法证书班”的未来发展方向,立足英美法,探索比较法人才培养新模式。

一流的教学需要一流的师资,为满足英美法教学需要,在学校深化人事制度改革的有力支撑下,法学院灵活引进了多名在美国获得法律博士学位和律师执业资格双重身份的青年教师,并委以重任。“还是多亏了学校开放包容的政策,便于我们能顺利回国任教。”王缙凌十分感慨,“而学院在学科人才梯队建设方面所做的努力,让我们留下来专心教好书。”

在全英文环境塑造方面,法学院还引进了美国和英国的两位著名法学家作为全职教师。“学院专门为我们安排了英美法工作坊活动,每学期都有内容丰富的英文讲座、沙龙,学院还鼓励我们参加国际商事仲裁等国际大型模拟法庭辩论赛。”参加多次赛事的大四学生张红叶介绍。此外,学校不断推动国际暑期课程,为“英美法证书班”学员提供出国交流与开阔视野的机会。

目前,法学院还在努力探索将本科英美法教育向研究生阶段扩展,已经制订出今年将实施的与本科项目对接的法律硕士项目方案。胡凌介绍:“初步设想是打通本科和研究生英美法教学,为英美法班的学生提供免试直升研究生学习机会,这也是对接国际组织人才培养举措的有力抓手。”

   (《中国教育报》201659日)

版权所有:山东财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