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动态(第1期)

作者: 时间:2015-01-23 点击数:

一、清华大学启动“创客日”

清华大学“创客日”近日启动,国际创客教育论坛、创客教育基地联盟研讨会、学生作品路演等系列活动陆续展开,标志着清华大学的创新创业教育深入开展。

“创客”一词来源于英文单词Hacker/Maker,是指努力把各种创意转变为现实的人。创意创新创业教育统称为“三创”,参与“三创”的学生广义上都是“创客”。目前清华创客空间已拥有多项成果。汽车工程系的硕士生王世栋和他的紫晶立方团队,开发了第一台适用于家庭的质优价廉的3D打印机,产品一直居于淘宝销售前列。今年1120日,国务委员王勇还视察了该公司。

二、教育部鼓励在校大学生休学创业引争议

教育部近日颁发的《关于做好2015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指出,2015年就业创业工作任务十分艰巨,教育部将全面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和自主创业工作。

《通知》中特别引发关注的政策是:高校要建立弹性学制,允许在校学生休学创业;高校要聘请创业成功者、企业家、投资人、专家学者等担任兼职导师,对创新创业学生进行一对一指导。另外,高校面向全体大学生开发开设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纳入学分管理,改进教学方法,增强实际效果。

教育部鼓励大学生休学创业等政策一经发布,立即引发社会的高度关注和热议。一位大学生家长表示,教育部鼓励弹性学制,鼓励大学生休学创业,有利于补充现行高校教育体系的不足。大学生在校期间创业可以了解自身知识不足,将来回到学校再继续完成学业,也才更有的放矢,学习更有目标。

浙江大学目前是在大学生创业实践先行一步的学校,学校现已形成“创业培训—创业竞赛—创业交流—创业孵化”全过程的创业教育机制,开设了30多门创业教育课程,占通识课程15%左右。

另一位大学生家长却对此表示担忧,大学生本来就是一个耐不住寂寞的群体,学校里和社会上不断拿财富神话来刺激这些年轻人,谁还有心思潜心钻研学问和搞乏味的研究?毕竟大学期间是长知识、积累底气的过程,知识和技能的积累仍是至关重要的。

三、浙江大学重奖教学一线教师

浙江大学近日为8名一线教师颁发2014年度“心平奖教金”,苏德矿教授因长年坚持本科教学一线,受到学生的广泛认可,以最高票数获得100万元奖金。

苏德矿在浙江大学从教20多年,教学风格风趣、幽默,一直广受学生喜爱。2013年他开始用微博为学生答疑,与学生频繁互动,截至目前,他已发出微博上万条,粉丝数量突破1.7万人。

“浙江大学心平奖教金基金”设立于2011年,意在激发一线教师的工作热情,树立业务精湛、关爱学生成长的优秀教师典范。奖教金的评选对象为从事教学工作10年以上且在浙江大学工作5年以上的教师。除学校领导外,所有任课教师、班主任、德育导师、辅导员等均可参选,接受全校教职工、毕业班学生的实名投票。从2012年首届颁奖以来,浙江大学已为24名优秀一线教师颁发奖金,其中4名教师获得百万大奖。

四、四川农业大学多元激励青年教师

四川农业大学现有 5人入选四川省“百人计划”,其中“70后”3人。学校现有“80后”教授8人,其中最年轻的只有30岁。四川唯一入选“973青年科学家专题”项目的领衔人今年仅34岁。是什么让该校青年教师成长迅猛、脱颖而出?激励、爱护青年教师,四川农大有何秘诀?

  评优晋职重能力不看资历

这两年,李明洲教授成为学校的名人。2012年他因一篇论文在国际著名学术杂志子刊《自然-通讯》上发表,被破格擢升为学校二级岗教授。一年后,他的另一篇学术论文又刊发在《自然-遗传》上。而李明洲今年才32岁。李明洲这么年轻就能取得如此突出的成绩,与学校对青年教师搞科研的激励机制分不开。在评职晋级上,学校一向重能力和成果本身,而不是论资排辈。按照传统成长路径,高校青年教师要经过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等层级并有一定年限规定,而四川农大打破了这一晋升模式。学校引进的优秀博士,一进校就享受副教授的相关待遇。全国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卢艳丽便是这项政策的受益者,30岁那年就评上了教授。

四川农大不仅优待本土优秀科研工作者,对国内外的优秀人才也求贤若渴,开出丰厚条件筑巢引凤。杰出、高端人才,学校给他们提供最高500万元的科研经费,同时享受二级岗教授待遇。一些年轻的博士,学校还给他们安排科研助手。一大批学有所成的年轻“海归”加盟,成为学校教学科研的“新增长点”。

把青年教师推上前台

四川农大2009年启动“学科建设双支计划”,按照8个层次对全校科研队伍进行经费扶持,最高院士层次每年可获得50万元科研经费,最低青年学术后备人选每年也可获得1.5万元补助。这项计划对扶持4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专心搞科研、出成果具有极大的激励作用。几年来,学校青年教师搞科研的积极性明显提升,每天晚上十一二点,学校实验大楼还灯火通明,这在以前是很少看到的。“双支计划”实施5年来,学校已累计投入6800万元。 21930岁至39岁的中青年先后获得资助经费1119余万元,占层次资助总经费的48.1%13240岁至49岁的中青年先后获得后补资金1447余万元,占后补资金总额的62.06%。目前,第二批“双支计划”已经启动,预计投入将超1亿元。

学校还积极鼓励青年教师走出国门,到国外访学做研究。所有在国外访学的青年教师在学校的待遇不变,学校还额外提供其他补助和奖励。

团队助推青年教师成长

2008年以来,四川农大整合各学院资源,组建了10个科学研究所(中心),每个研究所都由该学科领域“重量级”专家领衔,在他们的带领下,一大批青年教师迅速聚集过来。

李学伟教授领衔的“川猪遗传改良与安全生产”团队,7年培养出6名教授、8名副教授,还有数十名博士、硕士。团队陆续吸引了复旦大学、同济大学的博士生前来进行研究,还有很多高校和研究机构也纷纷要求加盟。

五、东北林业大学改革考试评价方式

东北林业大学推行考试及评价改革,改变以往期末一考定成绩的方式,变为全过程考核。

改革考试形式——改变学生考前“突击”习惯

由于传统考试内容、考试方式对学生不能形成学习压力,能不能用一种外力引导学生养成学习习惯?学校教务处经过广泛调研,决定用增加考试次数的方式,“逼迫”学生在每个阶段都要“突击复习”,复习的次数多了,学生自然会形成全过程学习的习惯,掌握的知识就会相对牢固。但考试改革遭到了部分教师、学生的强烈反对——出题、批卷,教师的工作量加大;学习、备考,学生的压力陡然增加。对学生和教师中出现的反对考试改革的声音怎么办?

改革评价手段——综合考核改变“唯成绩论”

学校经过深入研究,决定从改革评价手段着手,明确教师可以灵活掌握考核方式,阶段性考试的形式可以是一次试卷,可以是一次小论文,也可以是一些读书的心得体会。不论什么形式,只要能够考查学生活学活用、理解掌握能力,达到让学生掌握知识的目的就可以。

考试方式的改变、考试内容的调整,直接改变了以往一考定音的评价格局,从“唯成绩论”变成了综合考核。 考试改革和由此衍生的评价手段的改革,给学校带来的最明显变化体现在越来越浓的学习气氛上。刚刚开学,学生回寝的高峰就基本维持在晚上9点半左右,而这是以往期末才会出现的情况。考试次数的增加只是目前最易实施的一种形式,今后学校会逐步把考试改革做深,会在适当的时候推行教考分离,让考试的命题不是由任课教师完成,而是由外聘专家或试题库出题。

六、部分高校试点博士生入学“申请—审核”制 

北京大学研究生院近日发布消息,自2015年起博士生招生将全面启用“申请—审核”制度。据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厦门大学、山东大学等70余所院校都试行了这一制度。

“申请—审核”制度是指院系对递交入学申请博士学位的学生进行筛选,合格者接受能力测试。北京大学研招办负责人表示,希望通过这样的办法,选拔出科研能力强而不是应试能力强的博士生。

教育部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体制改革研究室副主任王烽说:“‘申请—审核’制取消了学校统一考试,把招生权还给导师团队,注重专业兴趣和科研能力考察,是国际通行做法。”

七、教育部公布15个难就业专业

教育部近日公布近两年就业率较低的本科专业名单。在全国范围内,食品卫生与营养学、生物科学、旅游管理、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市场营销、动画、知识产权、广播电视编导、表演、艺术设计学、播音与主持艺术、音乐表演、电子商务、贸易经济、公共事业管理等15个专业榜上有名。

这些榜单由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整理并公布,意在加强对高校专业设置的宏观管理,引导高校主动调整学科专业结构。此前,教育部已要求各高校自今年起,编制和发布本校的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将就业质量情况作为招生计划安排、学科专业调整、教育教学改革等方面的重要参考。

教育部高教司称,按照《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要求,高校设置专业,须有稳定的社会人才需求,为此提醒各高校在申报专业时,要参考全国、分省(市、自治区)的就业率较低的本科专业名单,充分考虑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避免盲目布点、重复设置。

八、2014年中国高等教育十大事件评点

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贺祖斌教授主持,高等教育学专业博士、硕士研究生参加的“年度高等教育十大事件盘点”学术沙龙,对“2014年中国高等教育十大事件”进行了分析与点评。以下是他们选出的十件大事及其评点。

1.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分类管理凸显应用

●事件回顾:为加快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20146月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大会,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重点举办本科职业教育。建立高等学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加快建立分类设置、评价、指导、拨款制度。招生、投入等政策措施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倾斜。”这些政策出台,目的是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培养培训大批中高级技能型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这就意味着部分高等学校面临一次新的转型。【摘自: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14624日】

●专家点评:建立高等学校分类体系和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的战略部署是科学、合理的,特别是在一段时期新建本科院校定位模糊、办学同质化,造成人才培养结构与产业结构调整脱节,培养的学生缺乏核心竞争力,就业结构性矛盾日渐突出。因此,“转型”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的需要,关键是如何转?因此,政府出台的政策中“采取试点推动、示范引领等方式”进行逐步推进“转型”是明智的。

2.高考制度综合改革,打破录取唯分数论

●事件回顾:《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于201494发布,标志着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全面启动。本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在考试科目设置方面明确规定,高中将不再分文理科,高考总成绩改由两部分组成。此外,探索基于统一高考、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的多元录取机制。此次改革计划2014年启动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试点(上海、浙江),2017年全面推进,2020年基本建立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健全促进公平、科学选才、监督有力的体制机制,构建衔接沟通各级各类教育、认可多种学习成果的终身学习“立交桥”。【摘自:新华网,201495日】

●专家点评:意味着我国高考综合改革正式启动,明确提出要“探索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的多元录取机制”。多元录取机制在坚持将科目考试成绩作为录取的基本依据之外,同时将考生的综合素质评价情况作为录取的重要参考,其目的就在于打破我国高校招生录取的“唯分数论”。我国高校多元录取机制的建立和推行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建立相应的社会诚信机制、信息公开机制、社会监督机制才能使这一机制得到有序、公正的实施。

3.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完善学术保障机制

●事件回顾:为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教育部在广泛调研、总结现代大学制度试点高校及有关高校学术委员会建设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了《高等学校学术委员会规程》。20147月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关于进一步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完善内部治理结构的意见》。不仅如此,中共中央发布《关于坚持和完善普通高等学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实施意见》,就进一步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提出意见。【摘自:新华社,20141015日】

●专家点评:大学章程明确界定与学校的关系,明确学校的办学方向与发展原则,落实举办者权利、义务,保障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大学章程是政府与高校签署的行政契约,通过契约明确政府与高校的权力和职责,既对学校成员有约束作用,又对政府行为具有约束作用。目前大学的经费分配、人事、招生、科研和职称评审权,多数不在大学自己,落实大学自主权,不在于要给大学多少权,而应该通过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明晰政府和大学的权力边界。关于坚持和完善普通高等学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实施意见,要求准确把握党政分工合作基本工作,学校领导班子职责分明,各司其职,但又要相互合作,相互支持,相互信任,形成合力把学校建设好。现代大学制度建设,要充分考虑学术与行政、大学与政府、社会和市场的关系的平衡。大学内部治理以二级管理体系为载体,强化高校基层学术组织,使基层学术组织拥有一定的办学自主权。

4.大学教师“红七条”,师德建设倍受关注

●事件回顾: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建立健全高校教师违反师德行为的惩处机制,划出对高校教师具有警示教育意义的师德禁行行为“红七条”,包括:损害国家利益,损害学生和学校合法权益的行为;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有违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言行;在科研工作中弄虚作假、抄袭剽窃、篡改侵吞他人学术成果、违规使用科研经费以及滥用学术资源和学术影响;影响正常教育教学工作的兼职兼薪行为;在招生、考试、学生推优、保研等工作中徇私舞弊;索要或收受学生及家长的礼品、礼金、有价证券、支付凭证等财物;对学生实施性骚扰或与学生发生不正当关系;其他违反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行为。【摘自:人民网,20141010日】

●专家点评:关于大学教师违反师德师风的现象近年时有发生,而且在社会上造成严重不良影响。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会上强调,合格的老师首先应该是道德上的合格者,好老师应该是以德施教、以德立身的楷模。长期以来,高校在对失德问题者的惩处不到位,出现“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现象。高校教师的道德情操直接影响着青年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大学必须具有永恒的道德精神,它是社会道德与理性的凝聚之地。大学不仅以自身纯洁的德性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社会,更以积极的姿态投入到改造社会、重塑德性的潮流中,成为社会德性的捍卫者与提升者,引领着社会德性的发展方向。尤其在时代的变迁中,大学的道德精神和道德力量就更为彰显。

5.教学成果分类评奖,高等教育成果丰硕

●事件回顾:教育部日前下发《关于批准2014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奖项目的决定》。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审委员会评审确定高等教育类、职业教育类和基础教育类共1320项项目获得2014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本次获奖的项目是教育系统广大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学岗位上,经过多年艰苦努力获得的创造性成果,充分体现了近年来我国广大教师在教书育人、严谨笃学、教学改革方面所取得的重大进展和成就。《决定》明确,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结合实际情况,认真学习、借鉴和应用这些获奖成果。【摘自:教育部网站,201494日】

●专家点评:1989年开始至今有20多年了,有效地促进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和教学质量的提高。2014年已扩展为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包含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此次分类评奖我认为有这么几个方面的意义:重视和认可职业教育和基础教育教学方面所取得的成绩;鼓励和指导学校教学特色发展;科学归类推广和实践教学成果。

6.审核评估正式启动,五位一体评估制度建立

●事件回顾:在北京召开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国际经验与中国探索”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指出,教育部将进一步建立完善高等教育质量分类标准体系,健全高等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特别是“五位一体”的教学评估制度——自我评估、院校评估、专业认证与评估、国际评估、教学状态常态监测,从实践探索中科学总结出“五个度”(培养目标的达成度、社会需求的适应度、师资和条件的支撑度、质量保障运行的有效度、学生和用户的满意度)的质量标准。【摘自:光明日报,2014924日】

●专家点评:2014年针对已经通过水平评估和合格评估的高等学校开展的审核评估正式实施,这标志着在院校评估方面,基本形成合格评估和审核评估两种评估模式。另外,高等学校本科教学状态数据的采集和常态监测正在全国快速推行,以工程、医学等专业为切入点的专业认证与评估工作也在全国开展,再加上积累了对多年的各高校开展的多种自我评估,以及新开展的国际评估试点,逐步构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五位一体”的高等教育教学评估制度。从今年开始,审核评估的正式启动和“五位一体”评估制度的建立,审核评估中“五个度”的评价标准,对促进高等教育教学质量保障有着积极推动作用。在此基础上,建立和完善高等教育评估的第三方评估机制,加强中介性评估机构的独立性、公正性,有利于促使高等教育评估朝更全面、更科学的轨道迈进。

7.“两校一市”试验先行,新一轮综合改革展开

●事件回顾:随着《北京大学综合改革方案》121正式获得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批准,备受关注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以及上海市“两校一市”综合改革试验,到了全方位铺展之时。本次综合改革主要包涵三方面内容:综合改革扩至全体部属高校;改革走向“深水区”;人事制度改革成为突破口。【摘自:文汇报,2014125日】

●专家点评:本次综合改革由北大清华、上海先行,探索在全国可推广的改革思路与举措,引导全国各省市属高校酝酿、启动教育改革项目,高效地推进新一轮综合改革。综合改革关键是综合和深入,“综合”指在改革内容上系统化、整体化的设计与配套举措;“深入”指涉及体制机制的核心问题。改革内容,包含方方面面,有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问题、校内二级管理体制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学科设置和资源配置等等。另外,将人事制度改革作为综合改革的突破口,建立教授预聘和长聘制度,力求在人事制度改革方面有所突破。今后更多的高校会朝着整体改革的方向迈进。本次综合改革是新形势下有计划推进的新一轮教育改革,通过新一轮改革总结教育经验,获得教育发展的宝贵成果,探寻教育的客观规律,培养优秀人才,才是教育改革的最终目的和期待。

8.建立教师发展中心,关注大学教学文化

●事件回顾:自从教育部批准厦门大学教师发展中心等30个作为“十二五”国家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以来,国内相继成立了不同层次的教师发展中心,对大学教学文化开展了研究。由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厦门大学教师发展中心、高等教育质量建设协同创新中心等共同举办的2014年“两岸四地大学教学文化与教师发展”学术研讨会在厦门大学隆重举行。来自台湾、香港、澳门和大陆知名高校的300余名专家、学者齐聚厦大,就大学教学文化与教师发展话题展开了深入地探讨。【摘自:光明网,20141118日】

●专家点评:文化是影响大学教师发展生态的重要因素。教学文化,作为大学教师发展生态环境的重要因子,对教师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大学教学文化与教师发展之间是一种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关系,大学教学文化影响着教师发展。大学教师作为教学文化的主体,一方面是教学文化的践行者,另一方面又受到教学文化的影响。教师如何适应不断发展的大学教学文化,直接关系到教师发展质量。如果将教师发展看作是一个生态系统,大学教师发展具有关联性、动态性、协同性和平衡性的生态特征。从生态学的观点看,发展是个体与环境的相互协调,大学教师的发展是在其相互联系的生态环境中寻求一种自身发展的平衡状态。大学教师的发展是教师对环境的适应,是大学教师作为独立个体与社会大生态环境互动的结果。因此,大学教学文化的发展直接影响着教师发展生态。

9.西安交大同换多位校领导,引发对大学校长关切

●事件回顾:今年2月,教育部发布《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进一步加强直属高等学校领导班子建设的若干意见》,对高校领导的年龄、资格做出规定。1015,西安交通大学校党委受教育部委托,宣布西安交通大学新任副校长的任命决定,6名副校长全部易人。1023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卸任,中山大学校长许宁生调任复旦大学校长。【摘自:新华网,20141017日】

●专家点评:此事引发了舆论对大学校长遴选程序和标准的关注。关于大学校长问题,武汉大学原校长刘道玉提出校长专家与专家校长的区别:“校长专家即教育家,是以承认校长这一职务是一门学问为前提的。专家校长与校长专家的区别是明显的,前者是治学,后者是治校。”并提出要实行大学校长职业化。大学校长职业化,这将是我国大学校长遴选必然的发展方向。

10.低就业率专业公布,呼吁建立专业淘汰制

●事件回顾:教育部公布了近两年就业率较低的本科专业名单,15个近年来被考生和家长视为“香饽饽”的专业都上了榜。15个专业分别是食品卫生与营养学、生物科学、旅游管理、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市场营销、动画、知识产权、广播电视编导、表演、艺术设计学、播音与主持艺术、音乐表演、电子商务、贸易经济、公共事业管理。【摘自:中国日报网,20141016日】

●专家点评:高校设立专业的类型、数量及质量,影响着高校向社会输出人才的类型、数量及质量。高校的专业设置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它既受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影响,同时又会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就业率”是衡量高校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效率及质量的标准之一。高校应该以学生就业为导向进行相应的专业调整和改革,逐步形成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设置和调整机制,不断优化高校内部的专业设置结构和人才培养结构,建立起结构合理的学科专业体系。

版权所有:山东财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