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动态(第32期)

作者: 时间:2019-12-04 点击数:

 

一、教育部印发《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要求,全面振兴本科教育,推动高校把教育教学改革成果落实到课程建设上,实现管理严起来、课程优起来、教师强起来、学生忙起来、效果实起来,1031日,教育部印发《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

()主要内容

《实施意见》提出八项建设内容,主要围绕观念理念转变、课程目标导向、提升教师能力、改革教学方法、科学评价学生学习、严格制度管理、强化激励机制、实施一流本科课程双万计划等提出了二十二项改革举措。

一流课程将遵循坚持分类建设、坚持扶强扶特、提升高阶性、突出创新性、增加挑战度等五项原则开展建设工作,着重解决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和本科教学基础地位还不够牢固,不同类型高校课程体系同质化,课程质量不高,教学方法单一,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课程建设有待加强等问题。强化对教师的培养培训和教学研究要求,推动实现基层教学组织全覆盖,加大课程建设的支持力度,加大优秀课程和教师的奖励力度,加大教学业绩在专业技术职务评聘中的权重。提高制度执行力,严格执行教授为本科生授课制度,严格课程准入制度,严格课程质量评估。提升课程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加强对学生的课堂内外、线上线下学习内容的过程评价,强化阅读量和阅读能力考查,提升课程学习的广度;加强研究型、项目式学习,丰富探究式、论文式、报告答辩式等作业评价,提升课程学习的深度;加强非标准化、综合性等评价,提升课程学习的挑战性。

()实施一流本科课程双万计划

《实施意见》明确提出,经过三年左右时间,建成万门左右国家级和万门左右省级一流本科课程。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注重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建设的创新性、示范引领性和推广性;省级一流课程建设突出针对性和有效性,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因课制宜解决当地高校长期存在的教育教学问题,推动高校教师全员参与课程与教学改革。一流本科课程双万计划将全面覆盖所有类型高校、所有类型课程,推动我国本科教育质量整体提升。

《实施意见》同时发布了《双万计划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推荐认定办法》。提出在高校培育建设基础上,从2019年到2021年,完成4000门左右线上一流课程(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4000门左右国家级线下一流课程、6000门左右国家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1500门左右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1000门左右国家级社会实践一流课程认定工作。

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将着重从教学理念的先进性、课程设计的创新性、课程内容与资源的科学性和时代性、教学效果的显著性等多方面考查课程的两性一度。推荐方式将按照中央部门所属高校、地方高校的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特点分赛道推荐,名额分列,省部合建高校推荐课程纳入中央部门高校赛道。教育部将分年度组织专家对推荐课程进行认定,经公示后向社会发布。对认定的国家级一流课程实施动态管理,对课程实际应用、教学效果和共享等进行跟踪监测。认定为国家级一流课程的课程须继续建设五年,其建设和改革成果在指定的网站上集中展示和分享,且定期更新资源和数据。对于未持续更新完善、出现严重质量问题、课程团队成员出现师德师风等问题的课程,将予以撤销。

                                  (教育部网站20191031日)

 

 

二、陈宝生:高校工作要从八个维度抓牢抓好

1128日,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到中央财经大学调研指导工作。陈宝生代表教育部党组对中央财经大学近年来所取得的工作成绩予以充分肯定,就新时代建设教育强国、推进教育现代化历史进程中高等学校的工作提出新要求。

陈宝生指出,在建设教育强国、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新时代,促进高等学校事业发展,要从八个维度正确看待,抓牢抓好。

一是特色看学科。学科建设是高校立命之本。一个学校是否能够立得起来、有没有特色,有没有生存和发展的基因,关键看学科。要把学科建设牢牢抓在手里,统筹学校整体发展和学科建设工作,突出特色优势,构建并完善切合办学定位、互相支撑发展的学科体系。

二是水平看专业。评价一个大学的办学水平,要看专业是否为国所需、立足前沿、引领方向。冷门专业也肩负着文化传承使命,也是必不可少的。学科和学科群建设都要落脚于专业上面。交叉学科的建设更多的也是专业和专业之间的交叉融合。要把专业建设牢牢抓在手里,抓出水平、抓出成效。

三是实力看老师。大学的核心竞争力、学术影响力、对高等教育引领力,关键在于师资,即大师之谓也。师资队伍是一个集体、团队概念,包括大师和领军人才,是办学治校之根本。要把师资队伍建设牢牢抓在手里,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专业化水平和创新能力,着力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

四是质量看学生。高校办得好不好,最根本的是培养了多少学生,培养了多少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培养了多少各方面的代表人物,这是立德树人的根本所在。学生是教学质量、办学质量的人格承担者,高校要牢牢抓住人才培养这个中心,在提高教学质量、办学质量上下大功夫。培养不出好学生的学校就是教育资源的浪费者。

五是形象看生态。每一所高校都有自己的政治生态和学术生态,生态涵养形象,形象反映和体现生态。大学生态建设的核心内容在于大学文化建设。一定要培育好大学文化,认真抓好意识形态和思想政治工作,建好思政平台、学术平台、服务平台、情感平台,为师生打上思想、学术、生活和情感的大学logo

六是动能看改革。我们正处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十九届四中全会的主题就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高校要认真贯彻落实好四中全会精神,不断深化改革,探索和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改革是中国高等教育进军世界一流水平的根本动力,也是今后建设教育强国、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根本动力,要把改革这一动能牢牢抓在手里,不断转化动能,深化改革。

七是发展看班子。班子建设是根本性建设,建好领导班子,才能带领学校向前发展。高校学科、专业和师资队伍建设以及人才培养、生态营造、深化改革能否顺利推进,关键在于有没有好的领导班子。高校要把各级班子建设牢牢抓在手里,建好高校发展的一线指挥部,把带头人培养好,把班子建设好。

八是根本看党建。要加强高校党的建设,坚持党对高校一切工作的领导。近几年通过不断拧紧党的建设的螺丝,高校党的建设局面发生了格局意义上的变化,但仍然存在短板和一些糊涂认识。高校要旗帜鲜明地讲党建,毫不松懈地抓党建,切实推动党建工作向高质量、高水平的方向发展。

(未来网2019121 日)

 

 

三、教育部:三个层面打好振兴本科教育攻坚战

1031日,教育部在北京召开新闻通气会,介绍全面振兴本科教育的工作落实情况。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在讲话中表示,本科教育是高校工作的牛鼻子,全面振兴本科教育攻坚战,某种意义上来说,不是一场战斗,而是一场战役,必须在宏观、中观、微观等方面层层递进、环环相扣、有序推进。在具体落实和推动上,重点抓好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

吴岩表示,首先,要从宏观上抓思想、抓理念、抓制度,让思想转过来、理念新起来、制度立起来。在思想转过来方面,一年多以来,高教司组织召开了九次重要会议,希望通过这九次会议,从不同角度让高校领导、专家、普通教师甚至大学生转思想。为了让理念新起来,通过组建四支精干的工作组来推进新工科、新农科、新文科、新医科四新建设。在制度立起来方面,一年来发布了关于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一流本科专业、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质量22条、一流本科课程等六个文件让振兴本科的制度开始立起来。

其次,在中观上抓质量标准、抓专业结构、抓标杆示范、抓改革创新。主要从标准立起来、结构优起来、标杆树起来、改革实起来四个方向展开,在主动布局国家亟需紧缺领域人才培养领域做加法,在淘汰不能适应社会需求变化的专业上做减法。

最后,从微观上抓队伍、抓师资、抓学生。让5500人的教指委队伍、31个省市自治区的高教处队伍、1000多所大学的教务处队伍以及一大批有真才实学的理论专家队伍,四路大军,同心协力、同频共振,推动全面振兴本科教育。抓师资队伍,通过多次反复地强调教师的第一身份、第一职责,把教师的精力吸引到课程和教材建设方面。抓学生学习,通过抓学风、抓学业、抓实习、抓考试等方式,让学生忙起来。不仅希望学生能在传统的意义上忙起来,更需要学生在创新创业方面、知识能力素质方面开拓新路。

盘点一年来高等教育本科攻坚战的成效,吴岩表示,主要体现在宏观、中观、微观三个方面。在宏观方面,战线全面动起来,在地方和学校层面,960多所本科高校召开了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出台了一流本科教育行动计划,层层递进,落地落实。以本为本四个回归成为上上下下最大的共识;在中观方面,管理全面严起来了,教授上课,水课的处罚,金课的奖励。本科教学在书记校长重点工作中开始挂号了,位置靠前了;在微观方面,学生忙起来了,不求上进、不思进取的学生开始紧张了,本科毕业开始难起来了。开新路,数百万大学生开始参加创新创业教育,本科生在刻苦学习方面开始真正忙起来了。

吴岩表示,2019年我们工作的主基调是落实落实再落实,2020年我们工作的主基调将是提高提高再提高,这将是落实落实再落实的连续剧、升级版。

据介绍,2019-2021年间,教育部将建设1万个左右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和1万个左右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19年计划遴选4000个左右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共有1059所高校申报了9483个专业点,覆盖了85%的本科高校,实现了省域全覆盖、学科门类全覆盖、专业类全覆盖,参加一流专业建设的教师20多万人,达到了以申报促建设、以建设增投入、以投入提质量的目标。

(新华网 20191031日)

 

                    四、全国确保明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大局稳定

1030日,2020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网络视频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首次由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共同组织召开,教育部副部长翁铁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副部长游钧出席会议并讲话。

会议强调,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把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最突出位置,确保高校毕业生就业大局稳定。

会议指出,2020届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将达到874万人,同比增加40万人。要进一步提高站位,把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摆在最突出位置,认真领会新要求、深刻认识新形势、准确把握新任务,进一步增强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

会议要求,要加强教育系统与人社系统协同配合,聚焦重点,精准施策,努力完成目标任务。要抓观念,着力加强思想引领。大力弘扬大学生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庆祝活动中迸发出来的爱国精神,激励更多毕业生到基层去、到西部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要抓渠道,着力扩大就业总量。打造服务国家战略的强引擎,筑牢基层就业的压舱石,打开新就业形态的新天地。积极配合兵役机关,推动大学生征兵工作高质量发展。要抓精准,着力优化指导服务。精准推送个性化指导服务,努力实现岗位信息与求职信息无缝对接,提高就业统计科学性、即时性和准确性。要抓重点,着力帮扶特殊群体。关心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农村生源学生、残疾学生、少数民族学生等特殊群体就业,确保每一个学生都实现稳定就业。要抓源头,着力提高培养质量。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强化人才培养的实践导向,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用人单位大规模跟踪调查,完善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要抓合力,着力确保大局稳定。落实就业工作主体责任,做好风险防范。

会议要求,各地要早谋划、早安排、早行动,健全部门衔接、资源共享、通力合作的工作机制,将更多优质公共就业创业服务资源向校内延伸。要加强就业指导,组织人社厅、局长进校园活动,组织职业指导师与毕业班建立联系,组织毕业生参观人力资源市场,帮助增强从校园到职场转换的能力。要推送就业信息,对接当地高校学科专业特点,收集筛选一批岗位信息集中推送,实施好城市联合招聘、金秋招聘月、就业服务周等活动,将资源向非中心城区和三四线城市高校倾斜。要开展创业服务,将创业培训向校园延伸,支持建设一批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要落实就业政策,将本地政策清单、服务清单、服务机构联络清单打捆打包向毕业生推送,精简证明材料,抓好求职创业补贴发放。要强化权益保护,解读劳动就业法律法规政策,开展案例警示教育,发布求职陷阱提示,严厉打击招聘过程中的欺诈行为。要加大宣传引导,发布政策服务宣传指引,集中宣传一批毕业生扎根基层的生动事迹,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中国教育报》2019111日)

 

  五、山东实施本科高校分类考核管理

近日,山东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山东省本科高校分类考核实施方案(试行)》,引导和激励高校科学定位、分类发展,争先创优、彰显特色,破解山东高等教育有山无峰困境,优化高等教育发展规模、类型、层次结构。

针对大部分高校存在分类不清、定位不明、发展方向趋同等问题,山东立足省情、因地制宜推进高校分类考核与分类管理改革,明确考核分类,根据山东经济社会发展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和高校发展基础,按照博士学位授予权高校、硕士学位授予权高校和其他本科高校3个类型,对省属公办本科高校实施分类考核。

考核方式坚持定性与定量考核相结合,考核内容主要包括学校党的建设、履行职责、创新创优、综合测评和加减分事项,其中,定量考核坚持存量与增量(增速)相结合,重点考核学校年度发展增量,注重发展速度和均量,兼顾发展存量。

根据考核得分排名情况,结合不得确定为优秀等次事项和直接确定为较差等次事项,分类确定各高校年度考核结果。每个类型考核结果分别设优秀、良好、一般和较差4个等次。考核结果将作为评先树优、干部选拔任用、物质奖励、机构编制管理、财政预算管理等政策支持和资源配置的重要依据。

山东还注重考核工作统筹规划,减少了对高校的考核次数,减轻了高校工作负担,注重考核内容系统设计,坚持共性要求与个性要求相结合,突出各类高校个性要求,个性要求权重占60%,包括学科专业建设、师资队伍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等指标,分类设计考核权重和考核内容,引导和激励高校科学定位、分类发展,争先创优、彰显特色。

(《中国教育报》20191122日)

 

 

  六、山东7部门发文:谋划组建山东省实验室

近日,山东省科学技术厅、中共山东省委组织部、山东省教育厅、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山东省财政厅、山东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山东省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实施意见》,要求各地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该意见提出:到 2022 年,全社会基础研究经费投入占研发经费投入比重达到 6%以上,全省基础研究人员占研发人员的比例达到 7.5%以上,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获得重大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源头供给能力进一步提升,面向前沿、面向需求、开放创新、布局合理的基础研究体系基本形成,尊重创造、宽容失败的创新生态更具活力。到 2035 年,全社会基础研究经费投入占研发经费投入比重达到 10%以上,全省基础科学研究整体水平和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培育形成一支基础科研实力强、领军人才汇聚的科研队伍,产出一批具有重大影响的原创性科学成果,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力科技支撑。

该意见明确:加强数学科学建设,在应用数学和数学应用研究领域布局建设一批应用数学中心,解决重点领域、重大工程等急需的关键数学问题。提升物理、化学等学科竞争力,在量子通信、物态调控、纳米科技、催化科学等领域稳定支持一批科研团队。推动生命、信息科学等提升层次,巩固材料、海洋科学等领先优势,夯实产出重大原创性科研成果的学科基础。

持续加大省自然科学基金对青年科研人员的资助比例与资助强度,每年安排不低于 30%的资金支持 40 周岁以下青年科研人员开展基础研究。

鼓励高校、科研院所制定出台加强科研团队建设政策措施,赋予首席科学家科研、经费、绩效评价等自主权。探索以省重点实验室主任牵头组成科研团队,组织实施重大基础研究项目攻关新模式,实行项目承担人、所在团队负责人“双负责人制”。

在省自然科学基金设立应急管理专项,采取“一事一议”的方式,支持组建跨区域、跨学科、综合交叉的科研创新团队。

优化重组省级实验室布局。谋划组建山东省实验室,优化整合现有省重点实验室,构建新时代省重点实验室体系。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先进制造等与产业需求密切相关的领域,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前沿、新兴、交叉领域布局建设一批省重点实验室。有序推进省重点实验室验收和绩效评估工作,实行动态调整,对评估优秀的给予经费支持;对评估不合格、多年无重大创新成果的予以调整、合并或者撤销。

(大众网20191119日)

 

                                    七、武汉科大新教师过“四关”才能上讲台

    这几天,武汉科技大学官网上的一幅由几十张笑脸组成的大照片,格外引人注意——这是该校刚获得本科课堂教学准入证书的首批48位新入职教师的全家福

这批新教师是去年7月入职武汉科技大学的。根据该校20183月出台的《新入职教师本科课堂教学准入制度实施办法》,新入职教师要想进入本科课堂从事教学,必须取得教师资格证书、参加教学培训、有教学助课经历和通过授课考察,这被称为四道关。经过考察,该校去年新入职的教师中,4人未拿到教师资格证,1人未通过授课考察,最终只有48人拿到准入证书,获得进入本科课堂教学的资格。

朱天彬是获得“2019001准入证书的新入职教师。去年暑期,他博士毕业应聘进入武汉科技大学材料与冶金学院后,就报名参加了湖北省高校教师培训和考试,并顺利取得教师资格证。入职后的每个月,朱天彬都会收到学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举办的各种名师教学讲座、教学研讨、教学培训的通知。仅近一年学校举办的20多场现场培训,他根据教学需求,参加了6场。此间,朱天彬还跟随湖北省十佳师德标兵顾华志教授上耐火材料工艺学。顾教授上课,他就随堂听课。一学期下来,朱天彬记了满满一本听课笔记。除了听课,他还跟着顾华志给学生答疑、出试卷、改作业。在顾华志的指导下,朱天彬完整地把本科教学全程走了一遍。

在授课考察环节,3名专家听完朱天彬的课后,评价理论和实际结合得好”“师生课堂互动好,授课考察顺利通过。拿到准入证后,朱天彬深有体会地说:教学准入四道关很有必要,每个环节都让我提升了教学能力。现在,我就等着11月份上讲台了!

(《中国教育报》2019114日)

 

 

  八、一流本科教育:就业还是升学?

四川大学新闻网近日报道,四川大学将通过35年努力争取让2/3的川大本科生都能继续深造,并让深造率成为考核学工、考核教学、考核学院的重要指标之一。此新闻一出,引起了较为广泛的关注,讨论的焦点在于大学本科教育是什么,是升学教育、就业教育还是创业教育?笔者对中美英三国若干所一流大学本科生深造率进行梳理比较后发现,英美顶尖研究型大学的本科生深造率远低于国内高校。以2018年度为统计口径,耶鲁大学本科生深造率为17.4%、麻省理工为41%、剑桥大学为32%、牛津大学为30%,而同期国内一流大学境内外深造率北京大学为74.49%、清华大学为78.3%、复旦大学为69.22%、浙江大学为60.3%、南京大学为62.32%、中国科大为74%、上海交大为67.29%。此外2019年度哈佛大学本科生深造率仅为16%

通过简单的数据对比我们可以发现,我国一流研究型大学的本科生深造率远高于英美顶尖大学。如果说以哈佛、牛津和剑桥等为代表的英美学校可以称之为世界顶尖大学,其提供的本科教育也可称之为一流本科教育。那么,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就难免产生诸多疑问,一流本科教育究竟是什么,其目的何在?在全面加快推进世界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建设新阶段,一流本科教育是否可以简单对标英美顶尖大学?如何在国际视野与中国经验之间找到合适的平衡点?

首先,一流本科教育是什么?当前国内外对这个问题有着非常广泛的讨论。从国内来看,随着双一流建设的持续推进,特别是政府部门强调要有一流本科教育以来,国内对此展开了深入的讨论。主流观点认为一流本科教育是一流大学的重要基础和基本特征,没有一流本科教育就不可能建成一流大学。而国外,特别是英美并没有一流本科教育的概念,但也有不少人提出了关于一流大学教育的观点。诸如哈佛大学前校长列文关于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大学教育的某些观点多少可以反映世界一流大学,特别是美国顶尖大学本科教育的某些特征。列文提到,毫无疑问,世界一流大学必须培养学生具备独立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同样,阿特巴赫等人也认为,培养竞争力和不受约束的科学探索精神、营造学术自由氛围、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创造能力在这一过程中非常重要。基于此,一流本科教育的目标是为研究生教育输送大量优质生源?还是培养在就业市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就业者?或是培养具备自主创业能力的创业者?基于我国国情来看,一流本科教育不仅是一流大学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还要为实现一流大学建设目标培养大批具有创新能力的研究生优质生源。因为对于一流大学建设来说,如果缺乏优质研究生生源,就不可能培养出具有创造力和科研产出能力的科技创新人才,那么一流大学建设也将缺乏源头活水。

其次,一流本科教育建设是否可以简单对标英美顶尖大学?我国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主动以英美等高等教育发达国家或地区顶尖大学为对标是一种有效的方法。通过对标可以正视发展差距,肯定发展成就,汲取其发展的成功经验并规避其发展的教训。但在此过程中要避免唯英美大学发展经验是举的倾向。不同国家在政治经济制度、文化习惯和民众心理、国家发展阶段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对于教育的需求、态度同样也存在较大差异。以经济发展阶段来说,我国仍处于从资源、劳动力要素投入为主向创新驱动转型的发展过程中,还未完全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任务,还未建立起完备的现代工业体系。因此,较之英美等经济和工业现代化国家,我们还需要培养大批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因此一流本科教育的使命之一就是要为研究生教育输送大量优质生源。此外,美国除一流研究型大学之外,仅开展四年制本科教育的文理学院同样也能为研究生教育培养大量优秀生源,而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体系里,实际上是缺乏这样的优质研究生生源供给的。因此,我们的一流本科教育建设不能简单对标英美经验。

最后,如何在国际视野与中国经验之间找到合适的平衡点?在讨论一流本科教育办学这一话题时,我们可以引出另外一个重要话题,即如何在国际视野与中国经验之间找到合适的平衡点。如果我们简单对标和参照英美顶尖大学的做法,那么无异于南辕北辙,因为世界顶尖大学并不强调本科生深造率,而且其本科生深造率事实上也并不高。且我国和英美国家在高等教育发展阶段及结构、社会文化习惯和民众心理、经济及工业发展现状等方面均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较之英美顶尖大学,我国一流研究型大学除了需要培养具有原创能力的研究型人才外,还担负着为研究生教育培养大批具有扎实基础知识、较有研究潜力并愿意为科学研究做出贡献的优秀生源。因此,在制定一流本科教育建设相关政策时,就需要在国际视野与中国经验之间找到合适的平衡点,要充分吸收借鉴欧美顶尖大学在一流本科教育培养上的成功经验,诸如注重对本科生批判性思维的训练,注重对本科生跨学科知识结构的形成,注重对本科生综合能力与道德品质的养成等。与此同时,还要根据中国具体国情,制定相关政策,有针对性地鼓励和促成更多优秀本科生积极报考研究生,通过高质量的研究生教育将其培养成为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各类拔尖创新人才

(作者:伍宸,浙江大学教育学院)

(《中国教育报》20191111日)

 

版权所有:山东财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