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动态(第9期)

作者: 时间:2015-12-31 点击数:

一、全国人大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

  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决定对《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作如下修改:

一、将第四条修改为:“高等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将第五条修改为:“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三、将第二十四条修改为:“设立高等学校,应当符合国家高等教育发展规划,符合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

四、将第二十九条修改为:“设立实施本科及以上教育的高等学校,由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审批;设立实施专科教育的高等学校,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审批,报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备案;设立其他高等教育机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审批。审批设立高等学校和其他高等教育机构应当遵守国家有关规定。

“审批设立高等学校,应当委托由专家组成的评议机构评议。

“高等学校和其他高等教育机构分立、合并、终止,变更名称、类别和其他重要事项,由本条第一款规定的审批机关审批;修改章程,应当根据管理权限,报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核准。”

五、将第四十二条修改为:“高等学校设立学术委员会,履行下列职责:

“(一)审议学科建设、专业设置,教学、科学研究计划方案;

“(二)评定教学、科学研究成果;

“(三)调查、处理学术纠纷;

“(四)调查、认定学术不端行为;

“(五)按照章程审议、决定有关学术发展、学术评价、学术规范的其他事项。”

六、将第四十四条修改为:“高等学校应当建立本学校办学水平、教育质量的评价制度,及时公开相关信息,接受社会监督。

“教育行政部门负责组织专家或者委托第三方专业机构对高等学校的办学水平、效益和教育质量进行评估。评估结果应当向社会公开。”

七、将第六十条第一款修改为:“高等教育实行以举办者投入为主、受教育者合理分担培养成本、高等学校多种渠道筹措经费的机制。”

将第二款中的“教育法第五十五条”修改为“教育法第五十六条”。

本决定自2016年6月1日起施行。

   (新华社2015年12月27日电)

二、我国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学科将实行动态调整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日前下发《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学科和专业学位授权类别动态调整办法》,决定自2016年起将调整工作实施范围扩大到全国。

办法规定,对于属同一学科的博士学位授权学科和硕士学位授权学科,不得单独撤销硕士学位授权学科保留博士学位授权学科。省(区、市)学位委员会对博士学位授权点的调整,只能在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内和博士学位授予单位之间进行。此外,省级学位委员会组织开展增列学位授权点工作的,需聘请不少于1/2本省(区、市)以外的同行专家评审,通过后,公示时间不少于15个工作日,并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

按本办法主动撤销的学位授权点在3年内实行有限授权,须停止招生,但保留对已招收研究生的学位授予权。3年期满后完全撤销授权,仍未毕业研究生由学位授予单位转由本单位其他学位授权点培养并授予学位,或向其他学位授予单位申请授予学位。

( 《中国教育报》2015年11月27日)

三、清华大学立足“六类课堂”引领青年成长

清华大学正在改变“共青团是第二课堂”的传统形象,立足新的“六类课堂”引领青年成长。

清华大学综合改革提出的教室、校园、国内、国际、网络和成长社区等“六类课堂”概念,拓展了大学教育的边界,积极挖掘“六类课堂”的育人潜力。

针对于此,校团委积极构建价值塑造、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工作体系,重视把解决思想认识上的困惑和满足学习发展中的需求结合起来,把价值、能力、知识有机统一在每一项工作和活动中。

积极挖掘“六类课堂”的育人潜力系统梳理不同育人环境的资源特征和对学生成长的影响,促进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建立全球视野,不断汲取人类文明的精华,在现实社会中砥砺成长,在更宽广的格局中规划人生发展。

着眼学生长远发展,着力建设“多元发展”的成长空间积极转变观念,面向各领域领军人才的核心竞争力进一步拓展因材施教体系,形成尊重和鼓励多样成长的氛围,鼓励学生敢于挑战权威、自由探索真知、自信追逐梦想。

(中国青年报 2015年12月22日) 

四、中国人民大学创业学院助力文科生创业

在很多人眼中,比起掌握技术或拥有发明专利的理工科学生,文科生在创新创业中缺乏优势。中国人民大学这样一所以人文社会学科见长的综合性大学,又该如何发挥特色优势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呢?

2015年夏天,在人民大学诸多“老牌”院系中出现了一个新身影——创业学院。这是一个跨院系、跨部门并且链接广大校友和业界人士的学院,以期调动校内外的各种资源,加强创业导师队伍建设,丰富创业教育课程,完善创业训练环节,搭建更加宽广适用的创业实践平台。

创业学院规划设计了四个层次,建立了满足不同学生需求的整合性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一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教育,二是面向有创业意向学生的系统性的强化教育,三是面向有明确创业目标学生的创业实践训练和模拟,四是面向采取创业行动学生的平台提供和政策支持。  

创业训练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学校设置专门的创业项目,由学生自主申报组成团队,学校配备创业导师,通过项目设计、实施来训练学生的创业能力;另一种是通过竞赛的形式,搭建平台,由各学院、各专业的学生根据自身兴趣自主组团参加。

人大国学院学生卢琪就是这种训练的受益者。她设计的富含传统文化底蕴的“龙九子”形象,经学校的引导和扶持,“落”到了中小学校园景观设计上。该项目还夺得人民大学“创业之星”年度大赛的最高奖,并获数万元创业奖金。经过几年发展,卢琪的公司在校园文化景观设计上的知名度大增,年营业额已超千万元。

在人民大学,像卢琪这样立足所学专业开展创业的学生还有很多。副校长洪大用说:“创业是基于创新精神的创意勃发,而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的一个很重要的优势就是激发创意,这正是人大特色。”

为了满足不同种类、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人民大学创业实践由学校提供专门支持——为进入文化科技园的创业实践项目提供20万元资金,创业大赛的优胜者可以免费入驻文化科技园开公司,公司登记、注册各个方面的服务,由文化科技园协助办理。这种服务,帮助学生“借船出海”,直接进入市场实战竞争。

(《中国教育报》2015年12月24日)

五、北大校长林建华“上大课”邀师生研讨发展之路

林建华在“北京大学通识教育大讲堂”首期讲台上一站就是一个多小时,他讲的是关乎北大教育发展的“大课题”。

“我今天来讲,不是要给大家一个结论,而是要大家多问几个为什么,北大教育发展之路到底应该是怎样的?”林建华一上来,就对自己讲座的题目《北大教育发展之路》提出质疑。

从中国大学的早期发展,到北京大学的历史传承,再到新时期高等教育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林建华一直在讲述中强调心中挥之不去的几个问题:“我们的本科教育成功吗?”“这样的教育能否使学生永远保持信心、好奇、激情和进取?”“研究型大学应该给学生什么?”“我们的大学教育到底是为了什么?”

面对台下的北大师生,林建华毫不避讳地对以院系为基础的培养方案、强大的专业教育体系等北大教育发展面临的挑战进行反思。他认为,只有敢于面对问题,才能促进发展。比如能否为专业教育划出一条底线要求,让达到这一要求的学生有更多的精力接触更广阔的知识领域;比如能否鼓励更多教授回归讲台,与学生共同在探索中成长。而对通识教育这一“解决方案”,林建华如此定义:“通识教育的目的应该是理解生命的意义、做出符合天性的选择、找到自己热爱的事业和生活,启迪学生懂社会、懂自己、懂中国、懂世界。”

随后的提问环节,俨然成为一堂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研讨课。北大要不要效仿美国私立大学的体系,将通识教育贯穿本科教育,而把专业教育留给研究生教育?如何让学生在现有体系下获得更多的选择机会?如何应对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间现实存在的压力与矛盾?无论是学生还是教授的提问,林建华都本着研讨的态度,一一作答。

“北京大学通识教育大讲堂”是北大通识教育建设的重要活动之一,旨在为师生提供交流机会,探索新型的教育改革方式。

(《中国教育报》2015年12月4日)

六、哈尔滨工业大学:1.3万学生大一开始“搞科研”

哈尔滨工业大学从2010年开始施行的“大一年度项目计划是哈工大教学改革的一个缩影。学校认为,大学生创业不能急于一时,相比创业的成果,培养学生的创业兴趣和坚持到底的毅力更重要,而这种培养要从大一开始。

回到寝室,刷卡进门,室内灯光自动开启;离开寝室,安防系统开启,实现防盗防火功能……这是由哈工大电信学院大一学生设计完成的“智能寝室”。该作品刚刚在全国大学生物联网设计竞赛上荣获特等奖。而其设计者崔业璞是哈工大基础学部“大一年度项目计划”1.3万余名受益者之一。

考上哈工大的孩子大多成绩很好,自主学习能力很强,但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却不尽如人意。为了扭转这种局面,学校开始教学改革,成立本科生院,提出培养“研究型、个性化、精英式”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推行基于课程学习和基于项目学习并重的教学方式,前者侧重培养学生的理论功底、知识与能力,后者侧重培养学生的能力、经验与素质。

“大一年度项目计划”由大一学生以项目团队形式,借助各种教学和科研资源,在两学期内完成一项任务,并以书面或口头形式总结表达其过程及所取得成果。推行基于项目的学习方法是哈工大本科生院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问题求解能力、综合创新能力,实现研究型、个性化、精英式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举措。

在项目学习中,学生独立组织、安排学习,解决遇到的困难,既要圆满完成基本课程学习,又要培养立项创新创业能力,这提高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习积极性。2011级到2014级的大一学生,每年都产生近千个创新项目。学生参与积极性逐年提高,结题率稳步上升,其中,2013级达到91.69%。这表明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已渐次培养起来。

“大一年度项目计划”实施4年多来,成功吸引1.3万余名大一学生参加4000余项科研创新,让人们看到了可喜的成果。

(《中国教育报》2015年12月23日)

七、安徽农业大学:以“互联网+”打造“智慧课堂”

在“互联网+”的发展大潮中,安徽农业大学的教学改革紧跟形势,着力在网络教学、实践教学、考试机制等方面狠下功夫,打造“四位一体”的“智慧课堂”,让课堂内外的教学散发出勃勃生机。

课前预习看不懂?拿起手机“扫一扫”!课后复习有捷径?二维码里全知道!本学期,安徽农大参加“基础物理实验”的同学惊奇地发现,该校自主编写的实验报告册里很多页面上,多了个二维码,手机轻轻一扫,课件内容、讲义、视频材料一一呈现。

这是该校“互联网+”教学改革的一个缩影。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学校积极探讨移动互联媒体进书本、进课堂、进校园,传统的教学模式融入创意的新媒体思维,交错呈现的是学生喜爱、生动活泼的“智慧课堂”。学生上课甚至连书本都不用带,因为电子书也全部“扫”进了二维码。

二维码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就是很多网页版的内容,同学们若没有电脑不便浏览,而手机已基本普及,同学们随身携带,轻松扫一扫,方便快捷,在推广和使用上有了更大的空间。

课堂教学为主,网络教学为辅的运行模式也已在该校日趋成熟。“虚拟仿真实验室”是该校正在力推的工程。通过网络资源共享,建立远程控制管理系统,大大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利用。该校为名教授开设的“名师工作室”均在网络上建立了教学课堂,可对学生课后辅导和在线答疑。

为客观、全面地检验教学效果,学校还积极推进“无纸化”考试。目前,该校计算机文化基础、人文思政类等数十门课程均已实现无纸化考试。

在实践教学方面,该校也充分运用“互联网+”的优势,在农业墒情查看等实践课程中,通过远程控制,不出校门便知“校外事”,学生可即时对该省巢湖、太湖流域的水质进行检测,并可在水质缺氧的状态下,启动自动增氧设备。

( 《中国教育报》2015年11月30日)

八、南京财经大学:大学创新创业园成就学生小老板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南京财经大学不仅仅是一个口号,更是一种行动。学校开辟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园占地2000平方米,目前已经有30多家公司入驻园区,基本上涵盖了学校的财经专业。其中,电商类公司占23%,网络科技公司占17%。同时,学校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了多项优惠举措:首年驻园场地租金全免;次年视经营状况予以减免及优惠;为企业提供2000元到10000元的启动资金。

对于这么年轻就可以当上小老板,入驻园区的一位同学说:“我大学毕业就可以自己开公司,在以前是想象不到的事情。自主创业能增加我的收入,还能为我的小伙伴创造就业机会。”

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在每个学院推荐和学生自主报名的基础上,甄选出30多个具有代表性和发展性的创业项目。创业园不仅提供办公地点,还会对学生团队进行深入的指导,包括如何申请创业贷款、如何进行资金管理、如何防控风险等,全方位地为创业学子服务。

南京财经大学校长表示,下一步,学校还要把创新创业的有关知识和能力体现在培养方案中,增设一些专业课程,加强教学环节,弥补原来的培养方案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不足。一方面提高内部老师的实践能力,另一方面要专门引进一些有创业经验的导师,二者结合起来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形成一个全链条的创业人才培养体系。

( 《中国教育报》2015年12月1日)

九、江苏大学学业导师:“带好学生就是捧住饭碗”

5年前,江苏大学开始在本科生中推行学业导师制,对于这样一个新鲜课题,擅长上课、搞科研的专业教师迷惘了。 5年过去了,从被动到主动,从要我做到我要做,这个良心活儿,江苏大学专业教师人人抢着干。有了学业导师,学生获得更加清晰的学业指导和专业引领,学业导师则收获了一份教书育人的价值和情怀。 

校长袁寿其率先当起学业导师。第一次与学生见面,袁寿其花了3个多小时,让每名学生说说大学4年的目标是什么、打算怎么过,并一对一解答他们心中的困惑。“大一开始什么都不懂,在很迷茫的状态下袁校长告诉我可以做什么,一下子就有了方向。”学生严利果现在的目标是出国深造,做一名卓越的泵业工程师。

校长当自己的学业导师,有什么不同?学生们坦言:“其他班同学都说我们班很可怕:上课时前三排位置永远被我们班占据;全班所有人都在备考托福;期终考试像考研一样认真,不考90分以上都不好意思。” 

江苏大学有一句流行语——“学生是我们所有老师的饭碗,学生培养不好就相当于丢掉了我们的饭碗”。如今,“饭碗意识”已经深深烙在了每一个学业导师的心里,使他们在所指导的学生身上倾注了全部心血。4年时间,他们指导学生学什么、怎样学、如何提高,把每名学生的个性和特长都摸得清清楚楚,对学生们逐一进行个性化指导和创新能力强化培养,同时也更好地提升了自己的教学能力。 

江苏大学规定,担任学业导师是专任教师晋升高级职称的必备条件。每所学院都根据本单位的专业特点、学生状况、师资力量等实际情况,制定了各具特色的学业导师管理实施细则,学业导师的选聘、管理和考核日益规范。

(《中国教育报》2015年12月15日)

十、南开大学图书馆推出“单人间”及“多人间”

  图书馆内有“单间”供读者看书学习?图书馆里能和小伙伴用着投影仪,还“放肆”地大声讨论?没错!南开大学图书馆推出信息共享IC空间预约系统,师生们可以在线预订“单人研读间”及“多人研讨室”。

IC空间有别于图书馆以往基于印本文献、参考咨询等的传统服务,而是通过共享数据、视频点播、课件演示等现代多媒体手段实现服务与资源的无缝对接,为读者师生打造个性化的协同式共享研习机会。

此次开放的单人研读间共36间,为师生提供安静舒适、免受外界干扰的个人学习科研环境。房间采用隔音玻璃搭建,内部配备有线网络及无线WiFi。

多人研讨室用于学术研讨、团队项目交流、信息演示与发布。研讨室配备了多点触控一体机、超短焦投影机及电子白板,能够演示、编辑PPT、DOC等文档。此次开放的多人研讨室共30间,其中大研讨室能容纳6至10人,小研讨室可容纳4至6人。

(新华网 2015年12月16日) 

版权所有:山东财经大学